第39期中青班驻村入户心得选登6

发布时间:2010/11/26 21:30:46  
 
向村民学习,为村民服务
——在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驻村入户”的体会
(中青班学员、省委党校工商管理部主任  吴厚庆)
 
2010年11月5日至9日,我们39期中青班第六组九名同学来到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开展“驻村入户,体察民情”体验式培训活动。我们进乡、驻村、入户,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深体验到村民的纯朴、勤劳和向上精神,也增强了我们为村民服务的干劲。
村民的纯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驻住的上堡村是以苗、侗族为主的传统农耕村落,全村三个村民小组,406人。一进村,村民以其特有的民族迎客方式欢迎我们,吹的乐器都是山里的竹子做的,但声音纯真;村民运动会中的“背媳妇”、趴树藤既反映出村民的热情、和谐,也是“就地取材”的健康运动。白天在地里种油菜,村民把位置好的地留给我们,并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天气晴好,种好的油菜要浇水,而附近小溪里的水不好取,几位村民怕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没经验,提着水桶来帮忙。到了晚上,村民自发搞起篝火晚会,一首首民歌唱出了村民的祥和与一片诚心,也震憾了我们的内心。我们深受感动。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回归生活本源、相互间和谐融恰、纯真朴实。
村民的勤劳给我们做出了的榜样。1996年前上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1998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并成为绥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堡村的面貌变化与村民的勤劳是分不开的。我们驻住的房东名叫陈中华,今年43岁,个子不高,体力一般,两个女儿,大女儿上中学,小女儿上小学,经济压力较大。但他肯动脑筋肯动手,除了耕种好4亩耕地,还养了4头牛及猪、鸡、鸭,并利用自己的特长——木工,在农闲时出去打工,日子过得很充实,除了两个女儿每年8000元的学费和日常家庭开支,2008年还修了一栋两层楼的木房,办起了农家乐。驻村第二天下午,我们按计划走访慰问困难户,我走访的三户人家,一户无儿女,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种地、养猪;一户五保户,我去他家时,他到地里干活去了;一户户主生大病,但户主仍然坚持做家务劳动。看到这么勤劳的村民,我们陷入沉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努力工作?
村民蓬勃向上的精神给我们以启迪。或许上堡村现在还不发达、不富裕,但村民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精神。村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发挥党支部的战争保垒作用,带领村民开拓进取,建成了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引进了科技含量、效益可观的魔芋、青线柳、杂交天麻等项目;积极挖掘上堡村历史人文景观和特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新村,全村新建了8家农家乐。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我问:“村里有没有‘订子户’阻挠发展的现象?”回答是,大家精神状态好,干群一系心,没有“钉子户”。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了目标,有了精神,有了力量,将无往而不胜。
村民走向全面小康给我们以神圣职责。上堡村进步了,但离全面小康还有较大距离,我们深感使命重大。这次驻村入户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实事,比如,我们利用联系协调便利,省国厅、省民委经济处分别与黄桑坪乡政府签署了长期扶持协议;我们协助黄桑坪乡政府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了2个专项扶贫项目,支持项目建设,资金90万元;我们向黄桑坪乡中心小学捐赠了一套价值7万余元的多媒体教室;我们为50多名小学生讲了一堂“爱学习、求上进、树理想”的主题实验课;我们建言献策,提出了一些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的指导性建议。同时我们深知,村民的小康之路还很长,需要帮助的地方还很多。离开上堡村之后,我们议定,在党校搞好学习,在单位搞好工作,同时尽好上堡村荣誉村民的职责。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白云路386号 邮编: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