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入户体察民情”心得体会(4)

发布时间:2009/11/18 13:48:33  
新农村建设得民心顺民意
——赴常德市武陵区“驻村入户体察民情”的感受和启示
第37期中青班学员 双峰县委书记  彭爱华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和省委党校的要求,我们学习小组一行16人于10月21日—24日到常德市武陵区、汉寿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驻村入户体察民情”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以考察常德的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到村组农户进行了走访,广泛开展座谈交流,亲身感受到了所考察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一、感受
这次体验式教学活动,我们参观考察了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白龙村、现代农业休闲项目——美丽乡村,河伏镇三星村、青林村和汉寿县龙阳镇乡小南湖村。我入住在河伏镇董大勇同志家,和其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当地老百姓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促膝谈心,倾听民声,了解民情,群众普通反映中央的优农惠农政策好,常德市武陵区和乡村贯彻落实得好,尤其是省、市、区开展的为民办实事活动,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所到之处,农民群众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所见所闻,我切身感受到:
       村民富了
我所在的董大勇同志家,一家四口,其中两个小孩分别是14岁、11岁,均在上学,户主董大勇从事运输业,年纯收入5万多元,妻子谢国春在家务农,从事种养业,今年早稻产量2000年,粮价89元/100斤,收入1780元,晚稻产量2250斤,粮价102元/100斤,收入2295元,养鸡收入600元,全年总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人平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其所在的青林村,是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大村,近年来,新建蔬菜大棚100个,整修机耕道路4.5公里,土地整理1000余亩,修建抗旱机井9口,培育年出栏生猪200头的大户6家,2007年、2008年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820元,6300元。武陵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5310元增加到2008年的6638元,年均增长10%以上。
       村庄美了
河伏镇青林村近三年来,在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兴建村部办公楼,配套造起了村卫生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篮排球场以及村广场。硬化通村公路6公里,通组公路2公里,硬化沟渠2.2公里,2008年,市区投资全村拉通了自来水,兴建健身路2条,绿化带3.5公里,新增绿化总面积5500平方米,兴建沼气池23座;农村清洁工程、宜居工程直接受益者200户。通过镇村同治示范建设,村主干道还安上了路灯,夜晚与城里一样,灯火辉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村和城里已没有多大差别,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村风好了
在武陵区和汉寿县所走访的各村,每个村都建有图书阅览室、村卫生室、文体活动室和一个球场,在人群集中区域建设了小花园,配备了健身器材,基本实现了农村文体健身、学习、小病不出村。各个村都在乡村的指导下,自发组建了农民自己的篮、排球队,腰鼓队等业务文体队伍。并经常走到一起自娱自乐,开展活动,群众业务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一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启示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山之石可攻玉,通过对常德新农村建设的学习、考察、调研,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班子是关键
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既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特别是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和村支两委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有了好的带头人,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依靠农民,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调查了解,凡是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村级班子威信高、战斗力强的村,新农村的各项建设推进就有力,否则,工作就很难推进。凡是农民自愿的,积极性就高,效果就好。
(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线长,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各地情况不同,基础不一样,不能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蹴而就,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目前看,应从破解农民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题入手,投资些“短、平、快”项目,让农民得到实惠,增强其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从中期看,力争三五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坚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从长期看,按照国家政策,制订好规划,让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产业是支撑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持续增收,农民生活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安居乐业。而要生产发展,产业是支撑。农村产业的发展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农民增收的载体和源泉。农业产业的发展又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推进。从我们走访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武陵区的休闲农业、蔬菜产业,还是汉寿的特种养殖无不体现了地方的特色,符合群众增收的实际情况,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凡是产业发展搞得好的村,群众的钱袋子就殷实,基础设施、住房条件,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就比较好,相反就比较差。因此,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必须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白云路386号 邮编: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