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论文选登(5)

发布时间:2007/2/25 20:24:17  
 
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
 
陈素生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内涵及基本特征
 
  “集群”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处栖所中的生物簇群。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硅谷”等地区的特定产业经济却保持了持续繁荣,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ter)。他把产业和集群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接。”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作为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集聚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一般包括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的集聚,还包括相关支撑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经济载体。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化程度相当高。如美国的硅谷,汇集了全球50多个国家、20多万名精英、7000多家企业,年产值达3000多亿元。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实现了产业集群,成就了当今世界“中小企业王国”。这些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既是区域发展战略,又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现已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其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非常明显,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更为迅猛。比如,深圳依托优势,逐步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目前,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企业超过1600家,计算机、手机、电视机及各类数码产品的零部件80%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实现配套。华为、中兴通讯、长城、康佳、创维等一批品牌产品畅销全球市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在全国大中城市连续十多年位居第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深圳各类产业集群创造的产值高达数千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产业集群成为支撑深圳经济强势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集群这一新趋势,是规模经济的全新演绎,正逐渐被全国各地所借鉴。衡阳市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八大关联产业,特别是输变电制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冶炼及钢管材加工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五大重点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势头强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2005年,五大重点产业总产值达17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4.4%;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2%;实现税金5.4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的47%。  
  从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集聚性。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点,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由于在一定区域内企业大量聚集,必然带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和产品、产值等经济产出的集中,从而形成高密度经济区。二是关联性。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和辅助性的经济活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由此产生共生效应。那种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扎推式”的空间聚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只是产业集群的雏形或基础。三是专业性。这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从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到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每个环节的主导产品都比较突出。单个企业专精于某个产品,并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形成区域品牌。四是多样性。集群往往是中小企业的集聚区,由于这些企业灵活多变,因而均能在此找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并随机应变,企业间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很难有一个企业个体在此形成绝对的垄断和控制,从而使得集群经济系统始终保持着多样性、稳定性并充满活力。五是竞争性。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会受到共性竞争的隐形压力,激励着所有企业在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由此导致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性创新的产生,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产生创新效应和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在我国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生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的基地。目前我国大多数县还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政府推动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大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推动力也有限,因此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发展阶段。只有大力营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第一,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据统计,广东省有10个纺织基地县,产值超100亿元,纺织工业总产值2442亿元,利税总额176亿元;浙江省88个县的85个“块状经济”中,形成了500多个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产品集群,其中国家名牌50多个。福建县级市晋江的产业集群聚集了6360家企业。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陶瓷重镇”、“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石材之乡”等荣誉称号。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推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仅纺织服装、鞋业制造、陶瓷、伞具四大产业就聚集了52万多人,占晋江总人口的50%以上。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排第55位,2005年已名列第7名。这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加速推动着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动力源。农村实现城镇化必须依靠产业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发动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员工。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小企业发展,而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能够促进创新企业不断产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企
业的先天不足,从而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快速提升了该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第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快车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同时,长期以来,县域经济组织布局分散,缺乏群体规模效应,资源共享利用率低,环境污染治理困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孤立发展的单个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其经营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效益比较低下。只有通过集群式发展,提高资源共享程度,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和技术进步的成本,才能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致富农民、繁荣农村、振兴农业的目标。
 
三、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依靠创新和互动,集聚、提升发展要素,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聚集,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有竞争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
  1、要以县域资源为依托,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产业、地理资源、社会人文背景,形成特色,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群,就是要立足县域实际,顺应市场需求导向,尽施地方特色,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聚集企业,形成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如此滚动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需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比较优势。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适合发展的产业也就不同,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时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要注重发挥本县的比较优势,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重点要在引导民营企业家兴办工业和培育骨干企业上下功夫,把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作为县域工业提速提质的关键举措来抓。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国际经验表明,产品全部利润的80%以上,为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者所获得。我省“蓝猫”品牌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形成了动漫产业“湘军”,也说明这一点。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2、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依其运作的形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区、科技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类型。以工业园区的方式,建设适宜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园区环境,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要着力推进 “五个转变”:即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优化的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总之,使园区成为增强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为宗旨、引导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3、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产业集群活力。在集群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多为个体行为,作为产业链的环节,要求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保持企业和企业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在投资融资、经营管理、抵御风险、吸纳人才、转化成果等方面,体制更先进,机制更灵活,生命力更旺盛。从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从县域资金流向看,民营经济是金融信贷投资的主要方向;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看,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集群的主力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发展较快的县市,无一不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障碍,使民营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与农业产业化相配套的农资、农技、农产品购销和加工业,创办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办农村第三产业,引导民营企业相对集中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并能够成为产业集群核心的项目,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驱动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所有合法权益,大力引导打工能人返乡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对在创办初期的民营企业和投资科研开发的,可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当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空间和渠道,参与国际化分工,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要以加快城镇建设为契机,聚集产业群体。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突出产业特色,方能凸现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只有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才能带动城镇兴起。从聚集产业角度来说,城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地方产业的“洼地”。国际经济表明,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纽约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24%,东京的GDP占日本GDP总量的26%,伦敦的GDP占英国GDP总量的22%,巴黎的GDP占法国GDP总量的18%。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通过推进中小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并在非农业产业领域创业或就业。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公平的环境。     
  5、要以创新公共管理为动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当前,在各地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地方政府过多的精力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而对投资环境治理缺乏力度,相对兴旺的产业,往往是政府部门“三乱”行为的重点对象,从而使得一些企业不堪重负。有的地方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把一些没有产业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人为地制造企业群。有的地方只重视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地方不善于根据本地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而低水平攀比规模,同产品、同水平、低层次建设严重,带来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的恶果。还有不少地方缺乏金融、技术、市场等各类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这些直接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通过公共管理创新来规范地方政府引导培育产业集群的行政行为,坚持“市场为基础、政府作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企业和产业本身。地方政府不能包办和直接行政干预,不能用政府行为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引导和服务,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班学员、衡阳市公路局党委书记)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白云路386号 邮编: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