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更是“十三五”规划的旗帜灵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摘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以飨读者。
李 巍 副校(院)长
新发展理念领航中国发展
“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最大思想亮点,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既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发展,也是对中国转型升级发展的思想引领和顶层设计,更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当代中国新的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强烈的战略性、纲领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新发展理念确立发展方向。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问题等等。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做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是“十 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揭示了如何激发新的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大势,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揭示了如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体引领中国的发展方式。
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境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以来接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逐步酝酿、到五中全会正式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还是从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样本意义看,五大发展理念都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艺术的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保证发展未来。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突出体现在对发展的价值性的表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崭新表达。只有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才能实现人民满意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保证中国发展的未来。
吴厚庆 校(院)教育长、教授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工作
我党基于对中国与世界的深刻把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在推进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工作中,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一要增强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要创新,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且每个主体班次都要设置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教学方法要创新,恰当运用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领导工作经验交流和党性分析等教学活动;教学考评要创新,把现代技术手段与切实有效的传统手段结合起来,激励吸引力大、感染力强、效果显著的好课,鞭策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差课。
二要增强教学的协调性。教学工作部门与非教学工作部门要协调,增强非教学工作部门的“中心意识”,主动为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服务;教学工作部门中的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业务部门(教研部)要协调,教学管理部门要突出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改善工作方法,主动为教学业务部门(教研部)和广大教员服好务;教学业务部门(教研部)的各任课教员要协调,力戒文人相轻的陋习;教员与学员要协调,讲台上,教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讲台下,教员是谦虚谨慎、吸收正确意见的“学生”。
三要增强教学的可持续性。要实现党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首先需要教学人才的可持续,包括教研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研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匹配,校内专职教师、校内外兼职教师人数比例恰当。同时,教学内容要可持续,保护好教研人员教学的积极性,做到既能满足当前各类班次的教学需要,又积极开发新讲题、创新好教法,满足今后教学课程的需求。当然,教学的可持续性离不开行政、后勤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四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从教学开放空间看,除了在教室里上课,还可以走出校门接受教育,除了在本地教学,还可以适当进行异地教学;从教学开放的方式看,本校的教员除了给本校学员讲课,还可以适当给他校学员讲课,本校的学员除了听本校教员讲课,还可以适当听他校教员讲课;从教学开放的内容看,除了理论教学要开放,应用能力教学也要开放,特别是要加大领导干部上讲台、学员上讲台的力度。
五要增强教学的共享性。共享在教学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进教研人员的福祉,使教研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就需要在情感上尊重教研人员,在待遇上想着教研人员,在事业发展上为教研人员拓展空间,还要帮助教研人员理顺情绪、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党校教学规律、教研成果共享,包括在教研人员之间、在党校校内、在党校系统共享党校教学规律、教研成果,共同提升党校教学能力水平,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林国标 科研处处长、教授
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地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地丰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术界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理解最早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来进行的,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它决定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它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软实力”等概念的提出,人们意识到,物质文明不等于物质,精神文明不等于精神。物质文明包含了某种精神性的因素,而精神文明也包含了某种物质性的因素。因而两种文明具有同一性。
思想理论界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上述思考是针对现实中“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而提出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内容等都作出了全面部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再一次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如提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在正确处理两种文明的关系问题上,不仅要有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而且要有平衡的观点,即两个文明的平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新时期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新原则和新要求,即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一次明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又面临新的任务,即要在理论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一步诠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两个文明”在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中放 保卫处处长
努力推进平安社会“共建共享”
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平安社会建设,务必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创新理念和机制,突出抓好“共建共享”这个关键,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平安建设工作。
凝聚“共识”。这是推进平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统一思想才能步调一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平安社会建设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这种共识就是人人需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美好生活包括社会安定、生产安全、工作安心、生活安宁。这种共识就是人人需要尽责。平安社会与公民责任紧密相连,分享与分担紧密相关,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们对安全的期望值就越高,付出就越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就越有必要,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增强防范和忧患意识,管好自己、做好工作、尽到义务。
突出“共建”。此乃推进平安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实践路径。有效推进公共安全和平安社会建设,靠单干和单方面的措施成效十分有限,必须突出“共建”这个关键。必须践行中央和省里提出的平安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和平安建设工作格局。同时,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推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工作,充分发挥综治协调和部门联动两个作用等等,积极推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治安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
实现“共享”。这是推进平安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推进平安建设,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国泰民安、平安“共享”。推进平安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为民、安民、惠民、靠民的理念贯穿于平安建设的始终,多倾听民声、多反映民意、多解决民忧,努力构筑平安建设立体防范“网”、搭建平安便民服务“桥”、畅通情报信息收集“链”、探索平安社会建设“路”,构筑起人民安防的铜墙铁壁。特别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注意前后政策、新老政策的有效衔接,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安全、改革与稳定、当前与长远、个体与整体、独享与共享、便捷与有序的关系,通过共治、推动共建、实现共享,同时又通过共享反过来促进共建、达到共治。
覃正爱 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湖南要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灵魂。
湖南是一个有着光荣的创新传统与创新精神的大省,工程机械、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之所以成为湖南的名片,说到底都是湖南创新精神的产物,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些名片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在“十三五”期间湖南如何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从根本上推动创新发展,从而做全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呢?
一要统筹兼顾推进全面创新。创新不是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创新,这就要求湖南人一定要把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二要着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湖南要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另外,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以及一个省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湖南作为快速崛起的内陆大省,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关系湖南发展全局和发展未来的战略必争之地,前瞻性地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力争实现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湖南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要大力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湖南作为欠发达的内陆大省,一定要克服内陆意识,自觉坚持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加注重培育和集聚各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把激发创造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湖南打造成内陆的创新人才高地。
戴 军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充分认识与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引领“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深入学习与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立足新起点、面对新挑战、顺应新趋势,充分认识与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五大发展理念要转化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呈现在世人面前?《建议》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五个方面的新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可以依定量、定性指标设计与测度,但归结成一种显性化的、具有感官认知的整体影像,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创新型、协调型、绿色型、开放型、共享型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要变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源。《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当前我国发展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就是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期实现赋予了新的目标要求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结构性的改革来有效化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而这又有赖于挖掘、培育、形成新的发展动力。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本质要求,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与调整。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的缺陷,既是我国结构性问题与矛盾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结构性问题与矛盾有效化解的动力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要体现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代的显著特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两个承前启后、持续渐进的发展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是一个具有更高水平、稳定成熟的创新型、协调型、绿色型、开放型、共享型中国。
何隆德 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科学把握“十三五”发展形势
概括地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一方面,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基调没有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趋势。从国际上看,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关系中冷战思维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经济问题政治化、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化等等,这种态势使得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深刻影响,也带来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0美元左右,但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初步形成,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发展的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国内形势也有了一些新变化,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处于深水区、资源约束更加趋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企业效益下滑、公共服务需求升级、人口老龄化加快、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等。
形势发展的这种“变”与“不变”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把“蛋糕”做大。同时,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补齐短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肖万春 决策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着力提高“三力” 做好理论研究工作
党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适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理论研究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把一些重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用生动的方式为群众所接受,切实提高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理论研究调研要深入实际多为群众解难题。理论研究工作,必须去发现研究解决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无论是研究选题还是研究内容,都要从群众中汲收营养,做到民意在哪里目光就要关注到哪里、诉求在哪里责任就要体现在哪里,针对群众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真正为发展出谋划策。必须转变传统书斋式坐而论道的研究方式,改进调研作风,拜人民为师,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多同群众座谈,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定好研究选题,才能写出既有理性思维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内容要用通俗化的群众语言表达。列宁有一句名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近些年,随着理论研究工作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有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玄而又玄,逐渐不为群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理论研究工作渐渐成为脱离群众的“高端”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理论研究成果要为广大群众所认可掌握,必须在内容上做好通俗化工作,把高深的理论“翻译”成简明扼要的群众语言,做到直面现实站稳群众立场、明辨是非回应群众关切。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释疑解惑,让群众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理论研究成果要让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就理论谈理论,就好比“竹筒敲鼓——空对空”。理论研究成果要转变为群众推动发展的动力,不但在内容上、语言上要贴近群众,而且在宣传方式上也要走群众路线。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必须顺应人民群众思想的新特点,创新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话剧、快板、卡通漫画、诗词歌曲、主题活动、网上论坛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影等各种新媒体,活化理论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只有在理论研究成果宣传形式上变“空对空”为“实打实”,用群众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宣讲传播,才能让理论在群众中入脑入心,真正使理论研究成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