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研究室   2018年7月2号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主页 > 书香校院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摇篮和象征

作者: 时间2015-07-16 浏览次数:6419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所古老的学府,从宋初开始办学,延续至今,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这所学府经一代代书生苦心经营,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学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 
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际,这里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解”式的剧变关头,这里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这就是世所罕见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历史源流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智璇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将它扩建为书院,于是岳麓书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府。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使岳麓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咸平四年(1001年),他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并请得了国子监的典籍。李允则的扩建,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已经形成,同时包括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办学成绩卓著,闻名天下,大中祥符八年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赐给其内府书籍,并书“岳麓书院”匾额。北宋后期,岳麓书院被纳入“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之中,成为“三学”中的最高学府。
        南宋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学思潮和书院制度的密切结合。理学家们利用书院作为自己的学术基地和教育基地,使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开始修复岳麓书院。修成后由和朱熹、吕祖谦齐名的张栻主持书院教事。当时湖湘士子闻风而动,纷纷来此研习理学,形成了一个学术主旨接近、且有一定规模的湖湘学派。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后,它的办学规模、成就和影响均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元明时期,岳麓书院教育还有进一步发展,规制更加完备。到了清朝,中国书院已经历经演变,进入了普及化时期。清初,岳麓书院更多地得到官方的支持。因此,书院的院舍建设、经费收支、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完善。 
       直至“废书院、兴学堂、废学堂、兴学校”的时代变革来临之前,岳麓书院一直都是学界精英的荟萃之所。


传统教育理念的凝聚


        几百年来,书院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绝非偶然。无论立院之根,处世之本,还是讲学之道,育人之术,书院都有它的伟大和神奇之处。 
        岳麓书院的精神坐标和价值体系,受唐时湖南老乡周敦颐影响甚大。正所谓“吾道南来,原是濂溪正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江余波”。周敦颐主张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张,一是强调以性为宇宙本体,从人性、物性中寻求万物所共同的性;二是重践履,倡经世务实学风,反对离开实用空说性命;三是不偏一说,主张融汇众家之长。这一切,都为岳麓书院扎下健康而茁壮的文化根系,以后的枝繁叶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学院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善于找到与理想与现实,特别是与统治者妥协的平衡点。在保持相对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又积极寻求官方的认可和鼓励,这实在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学院在理性地认可现实统治的基础上,很明智地把持着办学的自由和学术的方向。于是,历代统治者多有褒奖,学者也终有了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学术平台。
        岳麓书院另一个伟大之处便是“会讲”制度。所谓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这样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多见。
        纵观中国文化史,这样的书院真是“独此一家”,它集天道、地脉、人缘、文气于一体,树人无数,兴盛千年,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也是湖南人的幸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恰是因为这座书院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力量,湖南的“兴邦人杰”才会如此密集、这般茂盛。
(资料源自新华每日电讯,标题系编者所加)
 

 

www.haolv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湘ICP备05002932号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