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化改革点个赞
本报评论员元章
纵观中国历史,凡大的改革,有23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有近1000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有11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等等。但改革范围之广、改革任务之重、改革力度之大当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轫的“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和中共命运的改革。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拭目。虽一年不到,但开局精彩,可圈可点,可歌可赞。
一赞领导坚强,动真碰硬。领导力量的强弱决定改革成败。历史上改革失败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改革力量单薄,要么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要么靠某个权臣单打独斗,结果难免偃旗息鼓,以致出现“改革没有好结果、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的悲剧。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已进行30多年的情况下进行的,“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领导力量不坚强,改革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战略思想和一连串“超预期”的改革实践表明,领导当今中国的核心力量和灵魂人物是坚强有力的。因为他们敢于挑战“世界级难题”,敢于动自己的奶酪,敢于壮士断腕,敢于背水一战。从这些思想和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感受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雄伟气魄,感受到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意志。就连一向冷眼看中国的西方媒体也评论:“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二赞布局精当,蹄疾步稳。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分先后,不顾轻重,不管缓急,不看火候,不讲分寸,就会乱阵脚、打乱仗。“毕其功于一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以及“休克疗法”都是不对的。苏共失败就是明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大领域,既有宏观层次的整体目标,又有中观层次的体制机制,还有微观层次的具体安排,并按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可承受度分轻重缓急排序推出,可谓总目标、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俱全,精准到位。中央在充分调研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把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今年计划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举措,已全面启动,有的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就行政审批一项,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约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1/3。这样的改革既有雷厉风行的干劲,也有静水深流的稳劲,不仅没有影响当下的发展和稳定,而且释放了改革红利、壮大了改革力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夯实了根基,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拓展了空间。
三赞人民至上,公平正义。改革不是每个人的红利,应是多数人的红利。人民是多数,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和最终的评判者。北宋名臣范仲淹有一历史名言:“一家哭总比一个地区都哭要好!”其中蕴含的就是“多数思维”和“人民取向”。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公平正义,意味者“一家哭”不可免、“阵痛”“短痛”不可少。推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为农民造富;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为降低老百姓的创业门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为缩短“久拖未决”的城乡差距;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是为“寒门出贵子”常态化;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是向不公平合理的高薪说“不”;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为管住“车轮上的铺张”……这些都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党造福人民的自选题,更是我们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做题。这些难题破了、解了,人民自然会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