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8/5/24 11:03:59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

文章来源:《湖南党校》报  [作者:黄湘燕]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共4卷,六大本,122章,300多万字。1867年第一卷出版,一百多年来,它被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具有伟大的生命力。

2014年7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自觉认识经济运行过程,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然后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2016年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先后五次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

《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指导意义如何?为什么还要来学它?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这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它主要的一个革命的理论,这是由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这是《资本论》内容的特殊性。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三大支点”组成的一个逻辑链。

(1)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创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和价值运动的规律,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这就为他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对抗性矛盾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引出两条主线:一条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另一条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一个中心——剩余价值。全部《资本论》都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中心展开的,剩余价值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始终。

围绕这个中心,马克思分析了三个过程,阐述了十一大理论:

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论、资本积累论等三大理论。

第二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阐明了单个资本再生产论,包括资本循环论和资本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等三大理论。

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阐明了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借贷资本和利息论、地租论、收入源泉论等五大理论。

由此可见,《资本论》全书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完整。

(3)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揭示了两个必然。《资本论》科学地证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特殊的历史形式,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不了,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所以,从《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一部资本主义灭亡论。

正因为如此,由于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所以这部伟大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抱着坚定的理性信念走向革命。现在,尽管我们早已进入社会主义,但在新的形势下,用《资本论》的理论来武装广大的干部,特别是教育年轻的一代,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科学地树立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仍是大有必要的。

有人认为《资本论》写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而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垄断阶段,所以《资本论》过时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实际上,《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用。如:

①资本的本质、目的和动机是为了价值增殖。所不同的是,在自由竞争阶段,剩余价值表现为平均利润,在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垄断高额利润。

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一直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得到自发的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依然多次爆发。

③无论是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马克思指出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当然,《资本论》出版150年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些原理仍然适用。但资本主义局部的质变还是有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从社会生产力来看: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会财富成倍增加。

②从生产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③从阶级状况来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劳资矛盾在继续深化中总体趋向缓和。

④从社会管理来看:资产阶级从“社会安全”的角度考虑,在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形式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社会福利。

怎么样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

从资本主义自身来看,把握两点:

一是资产阶级认识到“垄断”的危害,不断地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从而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根本的推动力)。

二是资本主义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来避免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冲突、革命威胁,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也有两点:

一是要全面看问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平衡的、不平等的。

二是要发展的看问题。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马克思既讲了“两个必然”,也讲到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我们要“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只会改变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具体形式,而不会改变规律本身。发达国家的经济仍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因此,《资本论》就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学习《资本论》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找出新变化,探讨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资本论》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论”

虽然《资本论》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它在批判旧世界中也同时发现了新世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同时,常常采用对比的方式,预见到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一系列规律。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对未来社会设想的这些论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主要内容包括:①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②未来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③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了的人的需要。④社会主义要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而我们今天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贯穿“十三五”规划的一条主线。

(2)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②公有制经济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③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的剩余劳动仍然存在。④社会主义的生产仍然要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⑤公有制经济更需要管理和簿记,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一切发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线。马克思《资本论》就是沿着唯物史观这两个主线,把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了。以马克思的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同样把握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基点,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点所在。

(3)未来社会的制度特征,主要内容包括:①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③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④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

这些科学的论断,虽然是预见和设想,但不是主观臆想。马克思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查阅世界各个国家的史料,并且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缜密分析和对现实社会的严格解剖,然后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要求提升出科学结论和作出的一系列客观论断,它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而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在《资本论》中建立起来的,“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本论》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论。

而且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资本论》对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一些重要论述,除个别的论断以外,大都反映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一般规律性。

对于这些个别论述,马克思的构想与当今社会主义的现实存在一些差异,又如何正确来认识这个问题?把握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论述是一种科学预测。二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构想,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三是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对这种社会制度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理论上抽象,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

我们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理想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相比存在着差别,这集中体现在:在所有制关系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交换关系上,我们是多种所有制就有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必须借助于商品形式,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各自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不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而不是一种计划经济。

尽管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主导的、决定性的方面看,我们社会主义实践的航船,仍然是航行在马克思指引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根本标志的社会主义航道上,这也就更加实际地证明了《资本论》所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认真学习《资本论》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对于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然,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科学的预见。他没有看到过社会主义,更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预见与现在的情况也不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完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所有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都在反复探索之中,要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要与今天的社会一模一样,这就强人所难。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所以,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一方面,要如实地看待《资本论》的伟大生命力,不要轻率地甚至盲目地贬低和否认它。另一方面,也不要无限扩大《资本论》的真理范围,把它当作教条,不顾实际情况的生搬硬套,甚至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认为从里面可以找到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问题的现存答案,这是不可能的。《资本论》既没有结束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真理,更没有结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真理。但是,它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资本论》是一部“市场经济基础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构想,但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那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没有指导作用呢?我们说,有指导作用!

因为《资本论》研究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到:“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为了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必然要对这个细胞——商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如果脱去资本主义的外衣,《资本论》就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其中对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系统分析,就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是可以被吸收、借鉴的。

(1)联系《资本论》第一卷,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着重抓住“商品——增值——积累”这条结合线。

商品:社会主义的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商品同样成为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货币同样是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还广泛地起着作用,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共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遵循这些共性。

增殖:价值增殖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时提出来的。但这个范畴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都要增殖),而在于这种增殖后体现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要达到价值增殖,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性。

积累:社会主义的积累仍然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积累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

剩余价值是市场经济的范畴。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第925页说过:“一般的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需要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

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不同社会形式下,由于归属主体不同和最终用途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这是剩余价值的特殊性。

对于“资本”这个概念,也要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二重属性来理解。

总之,联系《资本论》第一卷,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

(2)联系《资本论》第二卷,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着重抓住“比例——速度——效益”这条结合线。

比例:无论是企业的微观再生产,还是社会的宏观再生产,都有一个按比例的问题。

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营运,因此,资本循环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来,就是一个比例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本营运的条件。

速度: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必须加快资本的周转。马克思关于加快资本周转的原理和方式方法对我们改善企业管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获取好的经济效益都是很有启发的。

效益: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效益,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社会再生产的效益,要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对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有现实指导意义,从而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联系《资本论》第二卷,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如何按比例、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联系《资本论》第三卷,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着重抓住机制——形式——利益这条结合线。

机制:马克思的产业利润论论述了五个转化,这五个转化都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中所论述的市场机制的理论,对我们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大有益处的。

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宏观结构,即要有发达的产业资本,也要有发达的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土地资本,只有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有活力,才能高效益地运转。

运用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指导我们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流通形式,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现代市场体系。

运用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指导我们搞好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培育金融市场,通过利率经济杠杆调控宏观经济。

运用马克思的股份资本理论,指导我们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认真研究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运用马克思的土地资本理论,有效使用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避免浪费,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经济中,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对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重要作用。

利益:生产要素的各个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通过收入分配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在改革过程中,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我们党的十五大:允许和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党的十六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从允许和鼓励,到基本原则,再上升到制度,到完善机制,表明我们分配制度的改革在深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进一步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之,学习《资本论》第三卷,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论》是一个丰富的理论宝库,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里,我们只抓住三条主线。《资本论》揭示的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所以说它是一部“市场经济的基础论”。

四、《资本论》是一部“科学思维方法论”

列宁说:“虽然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1)唯物史观。马克思把社会经济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资本论》中,他严格从生产力出发来说明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了证明。所以《资本论》是浓缩版的唯物史观。

(2)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自始至终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从头至尾都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矛盾运动。

(3)科学抽象法。《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复杂机体从哪个地方入手,以什么为切入点呢?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的,他从大量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商品这个范畴,作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展开层层分析,揭示出其中包含的一切矛盾的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商品包含有价值,价值通过货币表现,货币带来一个增值转化为资本,一层一层深入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揭示资本运动总公式的奥秘。

马克思还说:“分析经济现象,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就是抽象分析法。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要用抽象力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是因为经济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在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的经济规律,而经济规律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经过实验而得出来。它只有运用人类特有的抽象能力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才能揭示本质,把握规律。

《资本论》的确是把唯物史观、辩证法和科学抽象法融为一体的光辉典范,  是一部“科学思维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社会认识方法。

按照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这一被称为“基础工程”“生命工程”中提出的“四个努力分清”: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四种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全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国际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在《资本论》中得到体现。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学习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资本论》。

我国经济发展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为作者在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主体班授课课件文字稿,该课程获得全国党校系统首届精品课奖)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白云路386号 邮编: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