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16/8/15 9:48:00
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徐晨光 陈远章 周敏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讲得很多、看得很重,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真正把人民当英雄来敬畏、当先生来请教、当主人来尊重、当亲人来对待。
把人民当英雄来敬畏
胡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实践的经验总结。把人民当英雄来敬畏,就要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常有敬重之念、常存畏惧之心。
常怀敬仰之情。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还把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比作“上帝”,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上帝”;认为解放战争要取得胜利,除了多打胜仗外,最重要的是“感动上帝”。现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所面临的环境与革命战争年代有了很大区别,但广大党员仍应充分认识到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常有敬重之念。人民群众淳朴憨厚,最可敬。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办好一件事,他记你一辈子;你把他放在心上,他把你捧到天上。敬重人民,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检验尺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常存畏惧之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因此人民群众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惧之心。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大党老党的执政教训,往往是在取得政权之前不乏奉献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连得紧,在取得政权之后却把人民群众作为统治对象,对人民群众的畏惧之心荡然无存,执政危险由此产生。因此,在人民群众面前,我们必须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记根本、忘记初衷、忘记使命。
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因素。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就要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世情冷暖感受最深刻,对社会现实看得最清楚,对政令得失自然最有发言权。所以,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能否坚持问政于民,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民主科学、难以体现民意,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因此,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就要虚心向人民群众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问需于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做了不少事,看似风生水起,但群众“不领情”、“不买账”,甚至怨声载道,个中缘由就是其所作所为与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愿望。因此,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就要下移工作重心,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健全体现民意的决策机制,把群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程序,从而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问计于民。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改革发展每深入一步,都会有困难和风险相伴共生,而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的许多办法就在群众之中。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邓小平同志也曾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就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在人民群众面前甘当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起来。
把人民当主人来尊重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这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人民当主人来尊重,始终保持公仆本色,落实人民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始终保持公仆本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党员干部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资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就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而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同时,公仆就意味着牺牲、奉献,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落实人民民主权利。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来尊重,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切实落实人民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保障和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表达人民群众的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党员干部能不能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实质是能不能真正践行党的宗旨、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早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颁布过《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发扬和保持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
把人民当亲人来对待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人民当亲人来对待,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
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曾“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党同群众之间的关系被比作“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如今在和平年代,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了、距离远了,滋生了脱离群众的倾向。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很容易使人民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严重影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了解群众疾苦,做到在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热情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当亲人来对待,关键在于始终热情服务群众。一方面,坚决克服官僚作风,切实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使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民生实事,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城镇贫困人口等解决实际困难,使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
维护群众权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由此产生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相伴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多。但总体而言,这些冲突和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耐心、细致、周到的群众工作来解决的。把人民当亲人来对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既积极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又努力解决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 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