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救人彰显李恒白老师的仁爱之心
编者注:我校院第46期中青班学员李恒白热心救人的事迹,《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人民网、红网等全国近百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现将红网专题评论《伸手救人彰显李恒白老师的仁爱之心》全文刊发,供大家学习。
伸手救人彰显李恒白老师的仁爱之心
近日,湖南省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孙金龙在省委党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上对省委党校第46期中青班学员、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李恒白扶救陌生老人事迹作出批示:李恒白老师的义举传递了救死扶伤的正能量,彰显了人民教师的优秀品质,省委教育工委在教育系统要大力弘扬和学习这种敢于担当、扶危济弱的先进事迹,让做好事做善事的社会公德得到发扬光大。(9月11日中国共青团网)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今日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和可人成绩,然而,道德焦虑和信任危机却弥漫在我们周围。“扶不扶”的命题争论了好几年,人们普遍感觉纠结犹豫、莫衷一是。湘潭大学李恒白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必须扶。其实,必须扶的背后,正彰显了李恒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身上闪耀出的仁爱之心。
面对倒地老人,李恒白不仅在第一时间选择伸手救人,更在救人后帮老者垫付了医药费,送去了慰问金。这样的举动,在我们社会里掀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人们纷纷赞扬李恒白老师的善良热心和乐于助人,感叹这个社会“终究还是好人多一些”。其实,面对社会舆论和多家媒体来说,李恒白的选择可谓是一个弘扬正能量的典型,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李恒白作为一位老师,奉献出的一颗平常却不平凡的仁爱之心。
早在唐朝,教育学家韩愈就曾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短短的话,寥寥数语却一直流传至今,准确地表述了老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素质。师者,“传道”是第一位的。何谓“传道”?就是传递师道,传授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作为老师,只有首先传授给别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才能更好地讲解知识和解答疑问。而在李恒白老师身上,这个“道”就是遇事不畏难、不怕讹、不旁观。也正因为他不畏难、不怕讹、不旁观,才会在面对一位倒地的素不相识的老人面前,伸出那一双及时而有力的救助之手。
而这样的“道”,正是我们社会需要的正能量,也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是重要内容。作为高校老师,教书育人是首要目的,而这个“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言行更是一本广阔的书。李恒白老师在课外遭遇的这一件事,实际上是用自己伸手救人的亲身示范,教给学生要爱岗敬业、与人诚信、为人友善。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交流中谈到,“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并且提到了四个标准:“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李恒白老师选择伸手救人的举动,不正是“四个标准”中“仁爱之心”的体现吗?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的确,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培养的应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未来中国的接班人。而这,正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民教师的付出和播种。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真理知识、社会常识、处世准则、为人原则,所有这些都需要人民教师去传播和传递。李恒白老师的“仁爱之心”,既体现在他对陌生路人的伸手救助中,更体现在他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